首页 生活常识

溶液导电性与什么有关系(电离平衡)

100人浏览   2024-11-28 08:49:28

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本质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建立判断强 弱电解质和“强酸制弱酸”的思维模型。

2. 知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能正确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会分析电 离平衡的移动

知识导学

知识点 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因而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实验探究盐酸和醋酸的电离程度 取相同体积、0.1 mol·L -1的盐酸和醋酸,比较它们 pH 的大小,试验其导电能力,并分别与 等量镁条反应。观察、比较并记录现象。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

例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

①H2SO4 ②盐酸 ③氯气 ④硫酸钡 ⑤乙醇 ⑥铜 ⑦H2CO3 ⑧氯化氢 ⑨CH3COOH ⑩氨气 ⑪CO2

例 2.下列事实中,可以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

A.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c(H + )=1 mol·L -1

B.醋酸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C.10 mL 1 mol·L -1的醋酸溶液恰好与 10 mL 1 mol·L -1的 NaOH 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醋酸溶液的导电性比盐酸弱

知识点 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状态

(1)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弱电 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电离过程就达到了电离 平衡状态。

(2)建立过程

(3)电离平衡的特征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 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2)弱电解质 部分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

①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 如 CH3COOH:CH3COOH CH3COO -+H +, NH3·H2O:NH3·H2O NH + 4 +OH -。

②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必须分步写出,不可合并(其中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如 H2CO3:H2CO3 H ++HCO - 3 (主),HCO - 3 H ++CO2- 3 (次)。

③多元弱碱分步电离 (较复杂),在中学阶段要求一步写出。 如 Fe(OH)3:Fe(OH)3 Fe 3++3OH -

3.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1)温度: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般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使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电离 程度增大。

(2)浓度:在一定温度下,同一弱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离子相互碰撞结合为分子的几率 越小,电离程度越大。

(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时,可使电离平衡向结合成弱电解 质分子的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4)化学反应: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发生反应的离子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 动。

例 1.在 0.1 mol·L -1的 HCN 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HCN H ++CN -,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加入少量 NaOH 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B.加水,平衡逆向移动

C.滴加少量 0.1 mol·L -1的 HCl 溶液,溶液中 c(H + )减小

D.加入少量 NaCN 固体,平衡正向移动

例 2.已知相同条件下,HClO 的电离常数小于 H2CO3的第一级电离常数。为了提高氯水中 HClO 的浓度,可加入( )

A.HCl B.CaCO3(s) C.H2O D.NaOH(s)

例 3.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导电能力为 0 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 三点溶液中醋酸的电离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3)a、b、c 三点溶液中 CH3COO -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1)电离吸热,升高温度,电离平衡一定正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2)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溶液的导电性与电离平衡的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

(3)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释时,要注意离子浓度与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 如 0.1 mol·L -1 CH3COOH 加水稀释,c(CH3COOH)、c(H + )、c(CH3COO - )均减小,但稀释促 进电离,所以 n(CH3COOH)减小,n(H + )、n(CH3COO - )增大。

知识点 3 电离平衡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弱电解质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 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 离常数,用 K 表示

2.电离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

(1)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2)多元弱酸、多元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每步各有电离平衡常数,通常用 K1、K2等来分别表示。例 如,

多元弱酸各步电离常数的大小比较为 Ka1≫Ka2,因此,多元弱酸的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 定。由于多元弱碱为难溶碱,所以一般不用电离平衡常数,而用以后要学到的难溶物的溶度 积常数。

3.意义 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一定温度下,K 值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酸(或碱)性 越强。

4.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同一温度下,不同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说明电离常数首先由物质的本性 所决定。

(2)外因:对于同一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由于电离为吸热过程,所以电 离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电离常数的计算——三段式法

例:25 ℃ a mol·L -1的 CH3COOH

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比较小,平衡时弱电解质的浓度(a-x) mol·L -1一般近似为 a mol·L -1

例 1.25 ℃时,0.10 mol·L -1 HA 溶液中有 1%的 HA 电离,则 HA 的电离平衡常数 Ka 为 ________。

例 2.25 ℃时,几种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 CH3COOH:Ka=1.7×10-5 H2CO3:Ka1=4.4×10-7 Ka2=4.7×10-11 HClO:Ka=3.0×10-8

(1)CH3COOH、H2CO3、HCO - 3 、HClO 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H3COO -、HCO - 3 、CO2- 3 、ClO -结合 H +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向 NaClO 和 CH3COONa 的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提高

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

(1)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相同条件下,电离平衡常数越大, 酸性(或碱性)越强。

(2)根据浓度商 Q 与电离平衡常数 K 的相对大小判断电离平衡的移动方向。

(3)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判断溶液中微粒浓度比值的变化情况。 如 0.1 mol·L -1 CH3COOH 溶液加水稀释, cCH3COO -  cCH3COOH= cCH3COO - ·cH +  cCH3COOH·cH + = Ka cH + ,加水 稀释时,c(H + )减小,Ka值不变,则 cCH3COO -  cCH3COOH 增大

知识点 4 强酸与弱酸的比较

1.实验探究:CH3COOH 与 H2CO3酸性强弱

2.思考与讨论:镁条与等浓度、等体积盐酸、醋酸的反应 向两个锥形瓶中各加入 0.05 g 镁条,盖紧橡胶塞,然后用注射器分别注入 2 mL 2 mol·L -1 盐酸、2 mL 2 mol·L -1醋酸,测得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由上述图像分析两种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3.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的比较

(1)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酸)的比较

(2)相同体积、相同 c(H + )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酸)的比较

例 1.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 c(H + )相同

B.100 mL 0.1 mol·L -1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c(H + )=10-3 mol·L -1的两溶液稀释 100 倍,c(H + )均为 10-5 mol·L -1

D.向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 + )均明显减小

例 2.c(H + )相等的盐酸(甲)和醋酸(乙),分别与锌反应,若最后锌已全部溶解且放出气体一 样多,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的速率:甲>乙

B.反应结束时的 c(H + ):甲=乙

C.反应开始时的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甲=乙

D.反应所需时间:甲>乙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三六常识 鲁ICP备202202155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