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柴达木沙漠全称柴达木盆地沙漠,是中国第五大沙漠,面积3.49万平方公里。柴达木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海拔2500米-3000米,是中国沙漠分布最高的地区。干旱程度由东向西增大,东部年降水量在50~170毫米,干燥度2.1~9.0;西部年降水量仅10~25毫米,干燥度在9.0~20.0。盆地中呈现出风蚀地、沙丘、戈壁、盐湖及盐土平原相互交错分布的景观。
简介
柴达木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青海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之中,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沙漠
沙漠面积大约3.49万平方千米,约占柴达木盆地总面积的1/3左右。沙丘、戈壁、盐湖、盐土平原交错。沙漠与风蚀地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其中流沙约占70%,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戈壁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
沙漠化面积大,分布较集中,类型较多。随着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增加,沙区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原有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河流水量日益减少,严重威胁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将制约柴达木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沙丘分布
柴达木沙漠的沙丘分布比较零散,并多与戈壁交错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上,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在盆地西南
柴达木沙漠
部的祁曼塔格山、沙松乌拉山北麓等地,形成一条大致呈西北--东南向的断续分布的沙带。北部花海子和东部铁圭等地也有小面积的分布。沙丘多为流动的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沙垄,一般高5米-10米;高大的(20米-50米)复合型沙丘链也有分布,但面积很小,固定、半固定的灌丛沙堆,则散布在洪积平原前缘潜水位较高的地带。
风蚀地貌
柴达木沙漠风蚀地貌发育广泛,占盆地内沙漠面积的67%。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东起马海、南八仙一带,西达茫崖地区,北至冷湖、俄博梁之间的范围内。那里由第三系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所构成的西
柴达木沙漠
北-东南走向的短轴背斜构造非常发育,岩层疏松,软硬相间。风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也是西北方向,强烈的风蚀作用形成了排列方向大致与风向相同的风蚀长丘和风蚀劣地。有一些褶曲隆起的穹形丘陵上也广泛分布有这种风蚀地貌。
晴天丽日下的青海柴达木荒漠戈壁常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戈壁滩上的沙丘在阳光和浮云的作用下不断变幻着颜色,周围"波光粼粼的湖水"中的倒影若隐若现、瞬息万变。
间歇泉"奇观
柴达木沙漠的"珍珠",惊见冰凉美妙的泉水
一条约20余米宽、七八米深的大土沟,沟底一条碧清的河流自南向北蜿蜒流过。这条河宽不过3米,但是水流很急,从岸上能够清楚地看到水中随波飘动的水草和河底的石块。大土沟向南延伸了数百米就分成了东西两岔,河水也分别来自两方。越往南走,河水越小,两岸沟坡上的泉眼越来越多。东边的土沟纵深大约不足一公里,正南方的一岔显得远一些,但相同的是沟的尽头便是河的源头。
柴达木沙漠
有的一处拥挤着许多个泉眼,它们热烈地拥在沟底,不分你我地欢快喷涌;有的独自傲立坡头,汹涌澎湃地展示着自己的身姿;有的泉大水旺,看上去非常类似"泉城"济南闻名遐迩的趵突泉;有的则是涓涓细流,文静得几乎让人分辨不出是泉眼。由于泉水的涌动,随之冒出的细沙在泉眼周围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几汪大的泉眼,大概是源自不同的地层,带出的细纱色彩也各不相同,有的褐红,有的青灰,有的鹅黄,有的则显黑绿,它们周围还有无数的小泉在冒着气泡,仿佛从水底升起颗颗珍珠。在一个拐弯处,细沙在河底形成一个人耳型的图案,整个耳廓饱满,中间向里凹进,显得惟妙惟肖;另一个大泉底部细沙的形状像一头大肥猪,身子圆鼓鼓的,黑色的蹄子隐约可见,还有一条细细的尾巴;一个有众多小泉包围的大泉喷出的细沙形成的图案不断变化,一会儿像和平鸽,一会儿又像娃娃脸;还有一个高帮大头皮鞋的图案,在鞋头和鞋跟处分别有一眼大泉。鞋头处的大泉不间断地冒着,周围的红褐色细沙形成一个圆形,就像天上的太阳。鞋跟处的是一眼间歇泉,泉水时冒时歇,红褐色细沙就像喷涌出的火山岩浆一样时断时续,形成大小不一的半圆型或月牙型,仿佛是夜空中的月亮。两眼泉交相呼应,形成一幅日月同辉的美妙图画。
柴达木沙漠
这里的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断,无论旱涝,泉水的流量也不涨不消,即使在数九寒天也不会结冰,反而会冒出热气。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三六常识 鲁ICP备202202155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