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9 桃花源记①
陶渊明
预 习
◎ 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
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④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⑤,落英⑥缤纷⑦。渔人甚异⑧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⑨。
林尽水源⑩,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⑪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⑫。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⑮。阡陌交通⑯,鸡犬相闻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⑱如外人。黄发垂髫⑲,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⑳大惊,问所从来。具㉑答之。便要㉒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①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③〔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④〔缘〕沿着,顺着。
⑤〔鲜美〕新鲜美好。
⑥〔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⑦〔缤纷〕繁多的样子。
⑧〔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⑨〔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⑩〔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⑪〔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⑫〔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⑬〔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⑭〔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⑮〔属〕类。
⑯〔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⑰〔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⑱〔悉〕全,都。
⑲〔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⑳〔乃〕于是,就。
㉑〔具〕详细。
㉒〔要(yāo)〕同“邀”,邀请。
村中闻有此人,咸①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②邑人来此绝境③,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④。问今是何世,乃⑤不知有汉,无论⑥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⑦所闻,皆叹惋⑧。余人各复延⑨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⑩:“不足⑪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⑫,处处志⑬之。及郡下⑭,诣⑮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⑯刘子骥⑰,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⑱往。未果⑲,寻⑳病终。后遂无问津㉑者。
————————————
①〔咸〕全,都。
②〔妻子〕妻子儿女。
③〔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④〔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⑤〔乃〕竟然,居然。
⑥〔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⑦〔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⑧〔叹惋〕感叹惋惜。
⑨〔延〕邀请。
⑩〔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⑪〔不足〕不值得,不必。
⑫〔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⑬〔志〕做记号。
⑭〔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⑮〔诣(yì)〕拜访。
⑯〔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⑰〔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⑱〔规〕打算,计划。
⑲〔未果〕没有实现。
⑳〔寻〕随即,不久。
㉑〔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思考探究
一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二 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三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积累拓展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五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 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②憩(qì):休息。
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 靡:无。
⑥暧(ài):遮蔽。
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二、考点精讲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考点】
【考点】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晋:朝代名,即晋朝(265—420),三国时司马炎所建。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第二个年号(376—396)。中:中间,这里泛指一个时期。“太元中”译为“太元年间”。[解析]“晋太元中”采用了年号纪年法,就是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太元中”是指太元年间,即376至396年,时间跨度为20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带有虚构性质,也就是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为了增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就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明确为“晋太元中”的20年间,同时还设定一个确切的地点,即“武陵”。“年号”就是指封建帝王专门为纪年而取的名号。年号最早出现在汉代,从汉武帝时才开始有年号纪年。在此之前是用帝王的年次纪年,比如九年级下册中的《曹刿论战》有“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句子,这里的“十年春”是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十年”就是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是本地区诸侯在位年数来纪年的,这叫“王位纪年法”。[扩展]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纪年年份是“共和元年”。这就是一个王位纪年法。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那一年,周厉王因统治无道被赶下了台,共伯和(西周时共的国君,名叫“和”)摄政(代君主处理政务),代行天子事,于是那一年就纪年为“共和元年”。王位纪年法由此开始。
〔捕鱼为业〕把捕鱼作为一项职业。捕鱼:在句中作状语,要理解为“以捕鱼”,译为“把捕鱼”。为什么这里把“捕鱼”理解为状语而译为“把捕鱼”呢?这是由具体语境决定的,“捕鱼为业”,直译是“捕鱼作为职业”,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就要采用“把……作为”的格式。为:动词,做,作为。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有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流前行,忘记了路程远近。
【考点】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缘:介词,顺着,沿着。[辨析]古代说的“行”是现代所说的“走”,而古代所说的“走”是现代所说的“跑”。因此,古文中的“行”解为“走”“行走”,如“三人行”就是指三个人一起走;古文中说的“走”就解释为“跑”,现在的成语中保留了古义,如“走马观花”。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远近。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捕鱼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河两旁的几百步内,中间没有混杂的其他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考点】
〔逢〕动词,遇到。
〔杂〕不纯,混杂。
〔芳草鲜美〕花和草鲜嫩美丽。[解析]鲜:本义是“鲜鱼,活鱼”,引申为“新鲜,鲜嫩”,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美:本义是“味美”,引申为“美好”,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再如下文的“美池”是指“美好的池塘”。[辨析]古今同形异义词:课文中的“鲜美”是两个词,“鲜”指“新鲜”,“美”是指美好;而现代汉语中的“鲜美”是指食物味道好。
〔落英〕落花,即落下的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形容词,繁多。[解析]课本上的注释列出了“落英”的两种理解,说明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落”可以理解为“落下”,叶落、花落都可以说“落”,所以,“落英”一般理解为“落花,即落下的花”,“落英缤纷”是指落下的桃花很多;“落”还有“始,即开始”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把“落英”解释为“落下的花”与“芳草鲜美”的描写不一致,所以,就把“落英”理解为“初始的花”,“落英缤纷”就理解为“初开的桃花繁多”。[辨析]《说文解字》说:“凡草曰零,木曰落。”意思是:草本植物的凋谢叫做“零”,木本植物的凋谢叫做“落”。“落”的本义就是指木本植物的凋谢。古人在讲到草或木凋谢的时候,如果用双声词,就用“零落”,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写梅花,属于木本植物。
【原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捕鱼人认为这地方很奇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尽这一片桃林。
【考点】
〔渔人〕捕鱼的人。
〔甚异之〕认为这里很奇异。[解析]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异;之,代词,指代这个地方。再如《伤仲永》中的“邑人奇之”,意思是“同县的人认为他奇特”;“稍稍宾客其父”的意思是“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这两句中的“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特”;“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宾客”。由此可见,意动用法就是心里把……当作(看作)……,或“以……为”(认为、以为)。
〔欲穷其林〕想要穷尽这片桃林。[解析]欲:动词,想,想要;穷: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走尽;其:代词,这,这一片。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捕鱼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考点】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解析]尽水源:理解为“尽于水源”。这是文言特殊句式,属于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水源”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把后置的状语提前,可以译为“在水发源的地方结束”。水源:溪水发源的地方。尽:完尽,结束,没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辨析]古今异义:古义是“隐隐约约”;今义有两个,一是“似乎,好像”,如“他干活仿佛不知道累”,二是“像,类似”,如“他俩长得相仿佛”。
【原文】便舍船,从口入。
【译文】(捕鱼人)就离开船,从小洞口进去。
【考点】
〔舍〕读作shě,动词,意思是“舍弃”,这里指离开。再如: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解析]下文的“屋舍”的“舍”读作shè,是指房屋。“舍”(读作shè)的本义是指“客舍”,即现在说的“旅社、宾馆”,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就是指住在同一个旅舍的同学;再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就是指旅社,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屋舍”。
【原文】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起初很狭窄,仅仅通过一个人。
【考点】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原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成语“豁然开朗”出自本篇,现在用来形容忽然明白了。
【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考点】
〔平旷〕平坦宽阔。旷:读作kuàng,广大,空阔,宽阔。“旷”的其他义项,如“心旷神怡”的“旷”指“明朗,开朗”;“旷日持久”的“旷”指“历时持久”。
〔屋舍〕房屋。[解析]“舍”读作shè,本义是“客舍”,相当于现在的“宾馆,旅社”,如“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舍”用的本义,意思是“客舍”;《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的“舍”也是指客舍。引申义是“房舍,住宅”。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解析]“俨然”是多义词:一是“整齐的样子”;二是“庄重严肃的样子”,如“望之俨然”;三是“好像”。现代汉语保留这些用法。
〔之属〕之类。之:代词,这;属:名词,类,种类。
[扩展]关注“属”的一词多义。1.类;种类(读作shǔ)。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译文: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归属;隶属(读作shǔ)。如: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周亚夫军细柳》)营门的卫兵对归属天子的车马说。②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译文: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解析]徒属:所属的人;部下的人。
3.类似;像(读作shǔ)。如: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译文: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4.连接;接连不断(读作zhǔ)。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译文:常常能听到山猿在高处长声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解析]属引:接连不断。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5.同“嘱”,嘱托;委托(读作zhǔ)。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译文: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考点】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名词,田间小路,南北小路为“阡”,东西小路为“陌”。[解析]课文中的“交通”是两个词,“交”是指“交错”,“通”是指“通达”;而现代汉语中的“交通”是指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注意: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来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同形词”。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解析]鸡犬:鸡鸣狗叫的声音,《老子》中有“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句。成语“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形容人烟稠密,村庄都互相挨得很近。
【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村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像外边的人。
【考点】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服装。着:读作zhuó,穿衣服。
〔悉如外人〕都像外边的人。悉:都,皆。如:动词,像,如同。外人:外边的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辨析]有人认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描写是作者一时疏忽所致,因为从秦朝到晋朝已经有600年左右,人们的衣着应该是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实,对本文不必坐实理解,因为《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根据自己的理想而设计出来的美好世界,从文体上说是虚构的小说。这是其一。
其二,即便衣着在某些细节上有了诸多变化,但总体上是不会有大变化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同义词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标志之一。“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穿着上没有什么改变。
其三,注意“悉”的理解。这里的“悉”是指“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两个方面“都”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这个“悉”不解作“完全”,如果说“完全跟外人一样”,那倒是不可能的。
结论:陶渊明写“悉如外人”不是一时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其良苦用心至少有两个:一是显示对比,凸显桃花源内外的巨大差异,虽然穿着打扮、往来耕作里外一样,而接着写到的“怡然自乐”却是里外有别。二是显示真实,虽然是虚构的理想世界,但作者是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去写的,一开始就点名“晋太元中”时候的事情,最后还写到真人刘子骥欣然规往。这是一种艺术手法。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考点】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解析]黄发:长寿老人的特征,这里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代小孩。注意:以“黄发”代老人,以“垂髫”代小孩,是采用借代手法,以人的特征代人。
〔并〕副词,全,都。
〔怡然自乐〕安闲自在,自得其乐。怡然,形容词,安适愉快的样子。怡:读作yí,快乐,愉快,如心旷神怡。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就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考点】
〔见渔人〕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
〔乃〕副词,于是,就。
〔所从来〕来的地方。[解析]这是“问”的宾语。“所”是代词,这里是指“……地方”。“所从来”直译为“从(哪里)来的地方”,意译为“从哪里来”。这种“所字结构”为:所+介词“从”+动词,比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所从坠”的意思就是指坠下去的地方。
【原文】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桃花源中人)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考点】
〔具答之〕(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具:同“俱”,副词,全,都,详细。之:代词,代桃花源人。
〔便要还家〕(桃花源人)就邀请(渔人)回家。[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要:读作yāo,同“邀”,邀请。还:读作huán,回,返回。
〔设酒〕摆酒。设:安排,部署。
【原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考点】
〔闻有此人〕听说有这人。[解析]“闻”的本义是“听见”,引申为“听说”。如《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译文:心思不在这里,看了却没有看见,听了却没有听见。清代段玉裁注:“往曰听,来曰闻。”意思是说:主动去获取声音叫“听”;而无意中接收到声音就叫“闻”。唐代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个“闻”表示声音是从外部传来的,自己无意中听见的。
〔咸来问讯〕都来打听消息。咸:副词,都,如“咸与维新”,意思是都参与革新。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注意]“问讯”古今异义,今指询问,如问讯处;讯问,审问,如接受警方问讯;问候,如互致问讯。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于是就同外面的人隔绝了。
【考点】
〔云〕动词,说。如“子曰诗云”,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泛指儒家经书上的话。
〔率〕动词,率领,带领。
〔妻子〕妻子儿女。[辨析]“妻子”古今同形异义,在文言文中,“妻子”是“妻”与“子”两个词,“妻”是指“妻子”,“子”是指“子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
〔邑人〕乡邻,同乡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辨析]“绝境”古今异义,课文中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解析]“焉”兼词,兼有“于是”或“于之”两个词的意思,意思是“于此”,即“在这里”或“从这里”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这里的“不复出焉”,意思是“不再从这里出去”,“焉”译为“从这里”,同时要放到动词的前面作状语。
〔间隔〕动词,隔开,隔绝。间:读作jiàn,间断,隔开。[注意]“间隔”今也可作动词,指隔绝,如彼此音讯间隔;还可以作名词,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如菜苗的间隔很匀整。
【原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考点】
〔问今是何世〕(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是,判断词,表示判断,与现代的“是”用法一样,如《木兰诗》中的“不知木兰是女郎”;《孔雀东南飞》中的“汝是大家子”。
〔乃〕副词,竟然,居然。注意:上文“见渔人,乃大惊”的“乃”也是副词,意思是“于是,就”。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辨析]“无论”古今异义,今是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比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也要把它完成。
【原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渔人一一给(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感叹惋惜。
【考点】
〔为具言所闻〕给(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知道的事情。[解析]这是省略句,介词“为”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之”代指“桃花源人”,“为(之)”意思是“给(桃花源中人)”。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所字结构,指所听说的事情。下文的“皆叹惋”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人”。叹惋:感叹惋惜。
【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译文】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考点】
〔延〕动词,邀请。双音词有“延请”。
〔停数日〕居住了几天。[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渔人”。停:留住,居住。“停”一般是指停留、停止,但要根据语境去解释,这里的“停数日”可以理解为“停留数日”,其实就是“居住数日”,因此,这里的“停”是引申为“居住”。再如课本上的另一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思是:放下杯子丢下筷子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心里无所适从。这里的“停”可以理解为“停下”,而这个“停下”与“酒杯”一起使用,按照现在的说法,其实就是“放下酒杯”,因此,这里的“停”可以理解为“放下”,也就是由“停下”引申为“放下”。启示:解词一定要解释其“句中含义”,即根据语境去解词。
〔辞去〕告辞离开。辞:告别,告辞。去:离开。
【原文】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考点】
〔语云〕告诉他说。[解析]这是省略句,“语”的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渔人。语:读作yù,动词,告诉。云:动词,说。
〔不足为外人道〕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足:值得,如不足挂齿,微不足道,不足为凭。为:介词,读作wèi,向。道:动词,说。[解析]成语“不足为外人道”出自此处,现在的意思是不要把有关的事情告诉其他人。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考点】
〔既出〕(渔人)出来后。[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既,副词,已经,……后。
〔扶向路〕沿着先前的路。扶:动词,顺着,沿着。向:形容词,原来的,先前的。下文的“寻向所志”,意思是“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向”也是“先前”的意思。
〔志之〕标记它。志:动词,记,这里指做记号。之:代词,代指经过的地方,做动词“志”的宾语。下文的“寻向所志”的“志”也是“标记”。
【原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做了禀报。
【考点】
〔及郡下〕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渔人”。及:动词,到。郡下:郡里,郡城,指武陵郡。
〔诣〕读作yì,动词,拜访,拜见。
〔说如此〕讲述了这些情况。如此:像这样。[解析]“如此”二字包括了上述的内容,即从“缘溪行”到“处处志之”的内容。上述内容不必赘述,否则就显得重复了。
【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考点】
〔即〕副词,就,立刻,马上。
〔遣〕动词,派,派遣。
〔其〕代词,代渔人。
〔寻〕动词,寻找。
〔遂迷〕最终迷了路。遂:副词,最终。迷:动词,迷失,这里指迷路,迷失方向。
〔不复得路〕不再找到路。复:副词,再。得:动词,得到,找到。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考点】
〔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解析]这是判断句。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隐士,好游山水。曾至衡山采药,深入忘返,见涧岸有两石仓,一闭一开,因水深难渡,欲还而迷路,幸遇伐木者指路乃得还。后闻石仓有仙丹,欲再往,已不知其所在。陶渊明可能闻知其事,有所联想,因将其写入本文。高尚士:旧时指以隐居不做官而清高的读书人。
〔闻之〕听说这件事。闻:动词,听说。之:代词,指代“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个消息。
〔欣然规往〕兴致勃勃地规划前往。规:规划,计划。往:前往。
【原文】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考点】
〔未果〕没有实现。[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刘子骥”。果:成为事实,实现。注意“果”的一词多义,在初中课本中,还有一个常见义项,就是“副词,果然,果真”,如:《陈涉世家》中的“尉果笞广”,意思是“军官果然鞭打吴广”;再如《杞人忧天》中的“天果积气”,意思是“天果然只是积聚的气体”。
〔寻病终〕寻:副词,表示不久。病终,病死。[解析]注意本文“寻”的一词多义:一是动词,寻找,如“寻向所志”;二是副词,不久,如“寻病终”。
〔无问津者〕没有探访的人。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解析]成语“无人问津”就是出自本文,意思是没有人再来探求或过问。
三、重点解析
(一)文化常识:年号纪年
课文开头的“晋太元中”是采用了帝王年号纪年,“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指公元376—396年。
我国古代的历史主要是用年号纪年的。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22年)首创的。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以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就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六年后,又在山西汾阳获得一只三脚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物,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而不称“元狩”了。
后来,人们把记录年代的开始称“纪元”,改换年号叫“改元”。但历史上并不把汉武帝元狩元年作为年号纪年的开始,而把汉武帝即位后的第十九年称为元狩元年,因为他为了追溯以前的十八年,又追补了三个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每隔六年换一个年号。汉武帝把他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表示开始用年号纪年。后来史学家就把建元元年作为我国历史上年号纪年的开始。
(二)难点解析:“落英”两说并存
课本注释中“两说并存”的现象还是很少见的。课本编者特意在“落英”上采用两说并存的注释,注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这说明编者对“一说,初开的花”是认可的。把“落英”注为“落花”是顾及绝大多数人的感受,一般都觉得“落英”就是“落花”。
而联系课文具体语境来看,还是理解为“初开的花”“始开的花”“盛开的花”为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对偶句,用“芳香鲜美的草”对“干枯飘落的花”不合事理,而只能对“鲜妍盛开的花”。
而“落”在古汉语中就有“开始”的意思,现代汉语“落成”中的“落”就沿用这一古义。还有,屈原《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的意思是:早晨饮用木兰上甜美的朝露,晚上食用秋菊中鲜嫩的花瓣。这里的“落英”就是指“初开的花”。
由此可见,课文中的这两个解释都是说得通的。学生在翻译时,可以选择其中之一就可以了。
(三)文学常识:作者与写作背景
1.本文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生于东晋末年,出身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曾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序,“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本文写于晋宋交替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当时陶渊明退隐农村十年多,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四)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动词,交错相通;今义:名词,各种交通运输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五)重点词语: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落英,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落下的花,二是指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落英缤纷,可以指落花繁多,也可以指初开的花很茂盛。
3.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现在也用来形容忽然明白了。
4.鸡犬相闻:形容人烟稠密,村庄都互相挨得很近。
5.黄发垂髫:黄发,长寿老人的特征,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指代小孩。指代老人和小孩。
6.怡然自乐:怡然,形容词,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7.不足为外人道:不要把有关的事情告诉其他人。
8.无人问津:没有人再来探求或过问。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三六常识 鲁ICP备202202155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