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实验设想
如上图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由远及近移动物体至凸透镜,观察物体经凸透镜后的成像情况,通过物距与相距的关系进一步定量分析实验情况。
重要物理概念:
1.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μ)
2. 相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相距(ν)
3.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实验步骤
用一支蜡烛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光屏,研究烛焰的成像情况。
①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确保成像在光屏中心。
②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μ>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改变物距μ,仍使μ>2f,重复实验,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μ,使μ=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④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μ,使f<μ<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改变物距μ,仍使f<μ<2f,重复实验,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⑤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μ,使μ=f,观察能否成像。
⑥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μ,使μ<f,发现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实验结论
根据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①当μ>2f时,f<ν<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在透镜两侧,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②当μ=2f时,ν=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在透镜两侧,二倍焦距点是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应用:测焦距
③当f<μ<2f时,ν>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在透镜两侧,应用: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
④当μ=f时,不成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⑤当μ<f时,光屏上不成像,在物体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透镜同侧,应用:放大镜
总结:
1.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变大,相距变小,像变小。
2. 成虚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大,相距变大,像变大。
小结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焦距: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中考再现
1.(2018•苏州30)学过透镜知识后,小明实验小组在光学实验室(暗室)想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可用的器材有:光源S(视为点光源)、圆形凸透镜(直径为D)、光具座、光屏(足够大).经讨论他们决定先从测凸透镜的焦距开始.
(1)在光屏中央画一个与凸透镜直径相同的圆,找出圆心O'.
(2)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光源、凸透镜光心和 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光源从紧贴凸透镜的位置缓慢向外移动,直到光屏上的光斑 ,就可以从光具座上读出凸透镜的焦距,此时各器材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4)为了验证测出的焦距值是否准确,小明提出可以左右移动光屏,若光屏上的光斑大小不变,则测出的焦距准确.若向右移动光屏,光斑变大,说明本次测出的凸透镜的焦距比真实值 .
(5)在移动光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光屏上光斑外侧还有一个暗环,他猜想可能是凸透镜的边框造成的.于是他拆除边框直接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验证,发现暗环仍然存在.你认为暗环是如何形成的? .若光源S在左焦点上,光屏在右焦点处,如图乙所示,请你算出此时暗环的面积等于 .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三六常识 鲁ICP备202202155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