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巴林福黄石品种简介
福黄石指以水铝石质为主,含有地开石,保留矿物自身固有颜色,并渗有少量褐铁矿,矿石整体以黄色为主的巴林石。因最初采自领班刘福卧子而得名。呈深黄、浅黄等不同颜色。在巴林石中,凡主体呈黄色且透明或半透明者均归此类,并按其颜色、纹理等分为若干品种。该石由于和田黄石极为相近,难分伯仲,被称为巴林石的珍品。
(一)巴林福黄石黄中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6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的1号、10号采坑和2号、5号石硐以及二采区的老二班采坑都有产出。产量不高,但年年都有发现。
【外貌特征】黄色石地又染黄色流纹,黄中有黄,浓淡相益,深浅适度,互为衬托,给人黄里透黄的感觉。
【地质特征】其不同的黄色是由于褐铁矿在福黄石中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局部集中形成了深黄,分布不集中形成了浅黄。多数属绵料。
巴林福黄石蜜蜡黄
【最早产出时间】最早产出时间为辽代,成规模开采于1981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产量很少,现偶尔见到。
【外貌特征】石地纯正,通体无杂,其颜色如蜂蜜,其光泽似蜡烛。
【地质特征】该品种是在较封闭的环境和中低温条件下,形成了较纯正的水铝石,由水铝石本身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类质同像混入物而呈现矿物自身固有颜色,多为绵料。
巴林福黄石鸡油黄
【最早产出时间】1979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伴生在其它冻石之中。
【外貌特征】油汪汪的黄,水晶晶的冻,说是石头,又像鸡油。
【地质特征】该品种的形成同蜜蜡黄,其区别是类质同像混入的色素离子较蜜蜡黄少,形成了温润的质地和淡雅的光泽。石性为绵脆相间。
巴林福黄石水淡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1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现偶尔仍能见到。
【外貌特征】该品种黄而不腻,清而不滞,如一洼清水放进了几匙染料,不知是黄染了水,还是水淡了黄。
【地质特征】此品种的形成同鸡油黄和蜜蜡黄,类质同像混入的色素离子更少,是福黄类中颜色最浅的一种。石性属绵料。
巴林福黄石流沙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6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和5号石硐,以后偶有产出。
【外貌特征】白色或浅黄色的石地,流沙簇拥翻滚,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地质特征】矿脉形成后受构造作用,在矿脉上形成了一些密集的片理或劈里,其后充填了一些褐铁矿,最后产生韧性变形,使其形成定向排列的构造形体,沿小脉体断续相间分布,形成了黄沙流动的图案。石性属绵料。
巴林福黄石虎皮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1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与其它福黄石伴生。
【外貌特征】浅黄色的地子上布满了深黄色的纹线,形成网状,酷似虎皮。
【地质特征】该石的主要成分是高岭石,由于在形成过程中残留下了原岩色斑,所以生成了虎皮黄这一品种。
巴林福黄石落叶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1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产出数量很少。
【外貌特征】黄色微透的石地上分布着黑色的针叶状斑纹,给人以金秋来临,风吹落叶之感。
【地质特征】在矿石形成过程中,残留下了原岩色斑,由于少量铁、锰质矿物交代不均匀,便形成了黑色叶状的斑块。
巴林福黄石金沫黄
【最早产出时间】2000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产出数量少。
【外貌特征】金色的锯沫状颗粒,均匀地散落在黄色的石面上,烁烁生辉。
【地质特征】主体巴林石矿脉形成后,受构造破坏影响,形成了较均匀的构造角砾,后期气水热液溶蚀不完全,残留了浅黄色的高岭石颗粒,并互相交叉,形似锯沫状。
巴林福黄石沙雨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5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二采区红花料采坑,现仍有产出。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面上,布满了流动状的条条黄线,似狂风卷起了漫天沙雨。
【地质特征】主体巴林石矿脉形成后,受后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密集的劈理,热液沿劈理上侵交代而形成此花纹
巴林福黄石紫烟黄
【最早产出时间】1979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最早见于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后各采区均有产出,但数量较少。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面上,缭绕盘环着紫色烟雾状的条纹。
【地质特征】该石紫色的花斑为含锰、钛的高岭石,黄色为含褐铁矿的高岭石,具有交代残余构造的特点,多为束状。
巴林福黄石冻斑黄
【最早产出时间】1999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一采区1号采坑,产出不多。
【外貌特征】在浅黄色的石地上,分布着透明的冻斑,如同不及消融的残雪冻痕。
【地质特征】在巴林石脉形成过程中,气水热液沿构造裂隙对地开石交代蚀变,被带入的钛离子使其变成褐黄色,保留的地开石便形成了冻斑状纹理。
巴林福黄石豆沙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6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二采区的红花料采坑。产出数量少。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地上,溶入红色或紫色若绵若沙的晕圈,恰似豆沙。
【地质特征】巴林石成矿后,热液围绕构造角砾交代,形成了由浅到深的晕圈。豆粉色呈各种形状,其中条带状的比较少见。
巴林福黄石银线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6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最早产于巴林石矿二采区的红花料采坑,后一采区也有产出。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地上,贯穿着白色或其它浅色线条,如黄丝缎面上的条条银线。
【地质特征】黄色的石质形成后出现裂隙,热液沿裂隙交代溶蚀,便形成了“银线”。
巴林福黄石春蚕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6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二采区的红花料采坑。产出数量极少。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地上,分布着棕色或白色的蛹状图案,好像春蚕浮动。
【地质特征】该石中的“蚕体”为压扭性断裂中的小透镜体形成,主色因含褐铁矿而呈黄褐色,白色斑块为高岭石。
巴林福黄石铁焰黄
【最早产出时间】1998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2号硐,后斜井、5号硐也有产出,但数量很少。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地上,升腾着烈焰浓烟状的图案,犹如炼铁场面。
【地质特征】巴林石脉形成后,绿泥石不均匀地渗透进福黄石中,绿泥石较集中处呈青色,边部翻卷的条纹呈烈焰升腾状。
巴林福黄石桃粉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7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二采区的红花料坑,现有产出。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地上,布满了艳如桃花般的色彩。
【地质特征】微细的辰砂颗粒均匀地渗透福黄石中,由于辰砂含量较少,形成了淡粉色。
巴林福黄石桦叶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6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的1号和10号采坑。
【外貌特征】在黄色石地上,凝集着絮状纹理,好像落了一层厚厚的桦树黄叶。
【地质特征】地开石在形成过程中,原凝灰岩受热液交代,保留了其凝灰结构,并呈絮状。
巴林福黄石蔷薇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9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0号采坑,后二、三采区也有产出。
【外貌特征】黄色石地,连绵成片地缀以蔷薇状的纹理。
【地质特征】该品种的蔷薇色系含锰离子所致,锰离子沿熔结凝灰纹理分布,形成了该品种。
巴林福黄石豹皮黄
【最早产出时间】1994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4号硐。
产出数量较少。
【外貌特征】在黄色的石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棕色、灰色斑点,犹如豹皮。
【地质特征】巴林石脉在形成过程中保留了原岩的球粒结构,从而形成了这一品种,俗称豹子黄。
巴林福黄石炒米黄
【最早产出时间】1979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一采区5号硐也有产出,但数量不多。
【外貌特征】在黄色石地上,布满了棕黄色的颗粒,犹如草原上熟透的糜子,在金色的阳光下随风飘香。
【地质特征】巴林石脉在形成过程中,保留了原岩的球粒构造,后期地开石沿高岭石裂隙交代充填,冻纹与球粒呈不规则排列,形成了这一品种。
巴林福黄石金砾黄
【最早产出时间】1979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
【外貌特征】浅白色石地布满了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黄色椭圆块,犹如石上撒了一层金砾。
【地质特征】主体巴林石形成后,受构造破坏影响,形成浑圆状构造角砾,有的在角砾上留有残斑。后期热液上浸交代,形成了这一品种。
巴林福黄石流纹黄
【最早产出时间】1987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5号硐北端,产量不大。
【外貌特征】该石石面呈现有规则的圆纹,如同流纹岩。
【地质特征】巴林石在形成过程中,保留了原岩石的层状凝灰岩的层理构造。
巴林福黄石湘竹黄
【最早产出时间】1979年
【产出地点及产量】巴林石矿一采区1号采坑,后在二采区、四采区也有产出,但特别形象的很少。
【外貌特征】在浅黄或深黄色的石面上,有着形同湘竹一样的图案。
【地质特征】该石之所以出现湘竹的图案,是因为主体巴林石矿脉形成后,后期气水热液沿“X”型节理充填而成。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三六常识 鲁ICP备202202155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