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1. 机构单位及其分类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规定,一个国家从事国民经济活动的各种机构单位可以被划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单位、住户和国外共五个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称为一个机构部门。所谓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主要包括从事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社会服务业活动的各类法人企业。金融机构是指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以及金融媒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政府单位,狭义地说,是指在一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其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调控社会经济的运行,以及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住户是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国外”部门由一国常住单位以外的所有机构单位构成。一国常住单位以外的机构单位又称为非常住单位,将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国家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
2. 国民收入分配与使用统计的内容
由于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经济主体其作用不同,所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的分配项目会有不同,通过分配,不同的经济主体得到各自的收入,由于不同类型经济主体的性质不同,所以各自所得收入的使用去向也会不同。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统计
所谓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是指对其所生产的增加值的分配过程。
1. 企业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从企业的增加值中扣除各种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所余,称为企业的生产净值,是企业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即企业对社会的净贡献。
即有:生产净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损耗。
由于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增加值之和就是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所以国内生产净值也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全部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损耗总值求得,
即有: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损耗总值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其生产净值通常需要先支付所雇用的劳动力的工资和薪金等劳动报酬,并交纳政府对企业生产环节所征收的各种生产税金,然后所剩余的部分才是企业资本的收益,通常称为营业盈余。营业盈余可能为正,表现为企业的盈利,也可能为负,表现为企业的亏损,因此,
就有:国内生产净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式中,
生产税之所以写成生产税净额,是因为政府有时也会给一些企业一些生产补贴,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扶持,生产税净额即为企业交纳的生产税与政府给予的生产补贴的差额。
2.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法
由国内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式以及国内生产净值的构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写成该国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
即有: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常住单位为弥补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损耗,而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工资和薪金等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对生产补贴后的余额。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3. 资本所得与财产性收入
所谓财产性收入,就是指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使用而从使用者处获得报酬,其形式主要有利息、红利、地租几种。
(1)利息。通过资金借贷活动获得的收入就是利息收入。
(2)红利。通过资本投资活动获得的收益,称为红利。
(3)地租。土地的所有者出租土地而从承租人处收取的土地出租收入,称为地租。
4. 国民总收入
如果将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去非本国常住单位在本国生产中的要素收入,然后再加上。
国民收入分配与使用统计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那么将得到本国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称为国民总收入。
其计算公式为: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国外从本国获得的要素收入式中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和国外从本国获得的要素收入相抵的差额,称为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因此,国民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又可写为: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5. 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
为了更精细地反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总收入的分配情况,就需要进一步计算各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分配所得的数额,也就是还需要分别计算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等各自的收入分配数额。在资产交易中,拥有资产的一方取得的收入即为财产性收入,使用资产的一方所付出的费用则可称为财产性支出。因此,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应该为:
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生产税-生产补贴)+(劳动力收入-劳动力支出)+(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对于非金融企业部门来说,由于该部门并不拥有劳动力,所以其初次分配的
收入来源有二:
一是其自身所生产的增加值的价值,
二是与其他部门进行资产交易所取得的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而其初次分配的支出项目除了需交纳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外,
也有二:
一是支付本部门生产所用劳动力的工资和薪金报酬,
二是与其他部门进行资产交易所需支付的利息、红利和地租等财产性支出。因此,其初次分配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对于金融企业部门来说,由于该部门也不拥有劳动力,所以其初次分配的收入来源和支出项目与非金融企业部门类似。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不拥有劳动力上企业部门相同,而与企业部门不同的是生产税是其收入,并不是支出。因此,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生产税-生产补贴)-劳动者报酬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对于住户部门来说,其拥有社会的全部劳动力,所有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全部都是住户部门的收入,当然,住户部门在本部门进行产生时也需要使用一些劳动力,也需要支付这些劳动力的报酬,由于其支付的本部门生产的劳动者报酬已经包含在其生产的增加值之中,所以在计算其总收入时需减去其支付的本部门劳动者报酬,以避免重复计算。因此,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
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生产税净额+(劳动力收入-劳动力支出)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为了反映本国常住单位与国外非常住单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联系,也可以设立国外非常住单位部门的初次分配账户。在本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国外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总收入的计算公式为:
国外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劳动力收入-劳动力支出)+(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国民收入再分配统计
1. 转移收支的种类
根据转移收支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基于收入和财产的税收所得收入和所拥有的财产是现代政府征税的两个重要来源,不论是个人和居民家庭,还是企业与公司机构,政府通常都会对其收入和财产进行征税。政府之所以征收所得税,
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减少收入分配的差距。而财产税则是所得税的补充,是对纳税人拥有财产不均衡的一种调节,其税种有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契税、车船税、遗产税等。
(2)社会保险缴款和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保险缴款是居民个人向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机构缴纳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险费,而社会保险福利则是政府的社会保障机构根据保险条款向投保人支付养老金、报销医疗费用、发放失业保险金等。
(3)社会补助所谓社会补助是指政府财政对伤残军人、军烈属、社会低保家庭等的抚恤、困难补助和生活救济等支出,以及企事业单位向因伤残、疾病等原因而生活困难职工提供的困难补助和救济金等。
(4)不同经济主体间捐赠转移收支包括居民家庭之间捐赠转移收支、企业之间的捐赠转移收支、企业与居民家庭之间的捐赠转移收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捐赠转移收支以及居民家庭与政府间的捐赠转移收支。
(5)博彩赌博与会费、罚款等引起的转移收支
国民收入分配与使用统计
例如,各国政府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缴纳会费,个人向工会交纳会费,个人购买彩票支出以及中奖获得奖金收入等。
2. 各机构部门再分配收支核算与可支配收入
每个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后的收入总额,称为各个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其计算公式为:部门可支配收入=本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来自外部门的转移收入—对外部门的转移支出显然,一个国家国内全部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和就是全国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它也等于该国的国民总收入与来自国外非常住部门的转移收入净额之和,即有: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转移收入—对国外的转移支出 =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转移收入净额
3. 个人收入差距的计算与分析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用横轴表示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的人口数或家庭数的累计比重,用纵轴表示相应人口或家庭收入占所有家庭总收入的累计比重,则所绘制得出的曲线就称为收入分配的洛伦茨曲线。如果记实际洛伦茨曲线与之上对角线之间所夹区域的面积为A,并记洛伦茨曲线与横轴之间所夹区域的面积为B,就可用面积A与面积(A B)二者的比率来测度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此比率就称为基尼系数,即有:
国民收入使用统计
1. 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从使用去向的角度或称支出的角度来计算,公式为:
国民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服务出口—货物服务进口其中,
货物服务出口与货物服务进口的差额,称为净出口,所以此计算公式又可写为: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服务净出口
(1)最终消费统计
① 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统计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是指一国内常住居民家庭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家庭和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而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支出。居民个人虚拟消费支出的形式主要有:
a.个人所在工作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雇员个人的货物和服务;
b.住户家庭自己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如农民家庭自己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蔬菜,又如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
c.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和保险服务等。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对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的住户抽样调查。恩格尔发现,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越低,家庭总消费支出中用于食物消费支出的比例就越低。这一关于家庭食物消费支出比例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变化的规律也就被称为恩格尔定律,而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食物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即有:
② 政府消费支出统计政府职能包含:
a.一般公共服务;
b.国防;
c.公共秩序和安全;
d.经济事务;
e.环境保护;
f.住房和社区设施;
g.健康医疗;
h.娱乐、文化和宗教;
i.教育;
j.社会保护。
政府消费支出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政府消费支出的计算公式为:
政府消费支出=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 +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2)资本形成的核算所谓资本形成是指各个机构单位通过购买或者建造等形式获得的资产,减去通过出售和报废等形式处置的资产以后净增加的资产。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存货变动两部分,即有: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额
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统计固定资本形成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购建等方式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通过报废、出售等方式处置的固定资产后的差额。固定资产是通过人类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土地等自然资产。
国民收入分配与使用统计
② 存货变动额统计国民经济各生产单位库存的原材料、燃料、储备物资和未出售的产成品,以及正处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和半成品等,通称为存货。存货变动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库存物品与在制品等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存货价值减去期初存货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变动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3)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统计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包括货物的进出口和服务进出口两部分,需要分别加以统计。
① 货物进出口统计国家间货物的贸易即货物的进出口都必须经过双方海关,因此海关统计是各国官方的对外货物贸易统计,各地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执行实际监管的进出口报关单及其他有关单证就是统计的依据。
② 服务进出口统计服务进出口统计是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建立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以致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十分薄弱,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由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于 2007 年 11 月联合制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并于 2010 年又进一步做了修订。
2. 各机构部门储蓄与资本形成的核算
(1)储蓄的核算显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进行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应该是其储蓄,同理,一个单位和一个国家进行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也必然是其自身的储蓄。按照定义,储蓄是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支出以后的余额,即有: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终消费支出由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部门构成,所以一个国家的国民总储蓄就是该国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减去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以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国民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民总储蓄额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率,称为国民总储蓄率,其计算公式为:
由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定义和计算过程可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包含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收入,而固定资产的折旧收入是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损耗的转移价值,而并不是新增的收入,如果除去这部分转移收入,则得到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即有: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同理,若在国民总储蓄中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就得到国民净储蓄,即有:
国民净储蓄=国民总储蓄—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净储蓄额与国民可支配净收入的比率,可称为国民净储蓄率,其计算公式为:
(2)各机构部门资本形成的核算资金来源总额减去资金使用总额就得到了净金融投资,即有:净金融投资=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
国民生产统计的范围与行业分类
1. 国民生产统计的范围
国民经济的生产过程并不仅仅是狭义地指各种物质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而是广义地指各种物质产品的制造、加工、运输、保管和买卖过程,以及各种服务如理发师的理发服务、律师的法律服务、教师的教学与培训服务、银行的理财服务、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服务、保险公司的财产和人身保险服务、互联网的网络服务、旅游公司的导游服务、警察的社会治安服务、政府机关的社会保障服务、房屋中介公司的房屋买卖和租赁交易服务、家政公司的家政服务等的提供过程。
2. 国民经济行业和产业分类
(1)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界定所谓产业活动单位,是指法人单位的附属单位,且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 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
② 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③ 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资料。
(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对国民经济活动采用四级行业分类,现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各个门类和其中的大类别示如下
(2)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二、三次产业的范围分别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 国民生产统计的内容
企业不论是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从事某种服务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本如房屋和设备等,以及劳动力,所以资本和劳动力是国民生产的两个基本要素。
产出实物量统计
1. 产品分类
《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实物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进行标准分类和统一编码,它适用于以产品为对象的所有统计调查活动。分类的原则有二:一是与行业大类一致性原则,产品分类目录的框架结构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的框架;二是产品分类唯一性原则,按照产品的同质性原则划分产品类别,即在同一个类别内,产品具有某一相同的属性。产品分类的依据则主要是产品的物理(或自然)属性或化学属性,或工艺、技术属性,或用途属性(服务功能),或服务属性(服务对象)。
2. 重要大宗产品实物量统计
(1)主要农产品统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的粮食、油料、棉花、肉类是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所以对这些产品的数量需要进行专门的统计。
① 粮食产量统计;
② 油料产量统计;
③ 棉花产量统计;
④ 肉类产量统计;
⑤ 禽蛋产量统计;
⑥ 水产品产量统计
(2)主要工业产品统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要经过工业化。现就其中一些产品产量统计的内容说明如下:
①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所谓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资料,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73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量两大类。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而非再生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它们是不能再生的。② 粗钢产量(粗钢,即钢坯)
③ 钢材产量钢材产量就是所有各种钢材的总产量,计量单位为万吨。
④ 集成电路产量集成电路是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型半导体电子器件。
⑤ 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移动通信手持机,简称手机,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无线通信工具。
3. 污染物排放统计
要减少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就要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需要在生产中尽可能地提高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1. 总产出和增加值
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范围是广义的生产,既包括诸如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等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诸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各种服务业的生产,所以国民经济总产出的计算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总产出,而且也要包括各种服务的总产出。物质产品的生产,有农业中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工业中各种工业品的生产,以及建筑业中各种房屋、构筑物的生产,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每个农民家庭或工业与建筑企业。可以将每个农民家庭或工业与建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各种产品的实物数量乘上各自的市场价格,然后再加总,就得到了每个物质产品生产企业在该时期内全部产出的价值总量,可称为每个企业的总产出。即有:
总产出产品产量价格
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除了需要使用原材料以外,通常还需要使用一定的燃料或动力如电力等,以及一些辅助材料,并且往往还需要使用一些外部的服务,如银行的服务、邮政服务、运输服务等。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及动力以及外购服务,统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由此,可得企业增加值的计算式为:
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价值
2. 国内生产总值
为了计算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生产的价值总量,我们可以将该国家所有企业在本时期内生产的增加值加总,称为该国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即有:
生产总值 增加值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称为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英文名称为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为 GDP。即有:
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国经济领土内各常住单位增加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这一计算方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得出的,称为生产法。
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统计
1. 资本统计
所谓资本,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其表现形成为企业拥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厂房和机器设备、库存原材料和产成品、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等货币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而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所谓资本则只是指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各种厂房、机器设备、库存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即各种物质资产,不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各种国内货币金融资产。
(1)资产的分类
①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根据经济用途的不同,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分为生产经营用和非生产经营用两类。根据实物形态的不同,企业的固定资产又可分为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及其他设备五大类。
② 流动资产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存货等,既包括实物资产,也包括货币和金融资产。
(2)资产数量的统计
① 固定资产总量统计由于本期初的固定资产存量与上期初的固定资产存量之间具有下列关系:本期初固定资产存量=上期初固定资产存量-本期折旧+本期购建固定资产
② 流动资产总量统计由于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流动资产只表现为企业库存的原材料和产成品,以及尚处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和半成品,所以只要将全国全部企业某个时刻的存货数额加总,就可得出整个国民经济在该时刻的流动资产总量。
2. 劳动力统计
国民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生产出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劳动力统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计算出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以及全社会劳动力中未能被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即就业人员数量和失业人员数量。
(1)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就是劳动力人口,是指总人口中已经参加或要求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
① 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就业人口即就业人口;
② 要求从事经济活动而尚未获得工作职位的失业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总人口中除去经济活动人口的其余部分,即不是劳动力的人口,包括:
① 在校学生;
② 在自己家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员,如家庭主妇;
③ 靠退休金或各种租金与股息生活而不再工作的人员;④ 由公共资助或私人供养的人员;
⑤ 未入学的儿童等。
(2)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
① 就业人员所谓有酬工作者,也就是雇员。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其中也包括军队的现役人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a.正在工作的雇员;
b.有职业但没有工作的雇员。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对于有职业但没在工作的人员,只要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认定为就业人员:a.持续收到工资或薪水;b.事件结束能确保恢复工作;
c.收到暂离工作期间之赔偿津贴。所谓自雇工作者,包括雇主和自谋职业人员。也分为两种情况:
a.正在工作的自雇人员,即调查特定期间正在为利润和家庭收益从事某些工作的人员;
b.有企业但没在工作的人员,即拥有一个企业如工商企业、农场或服务企业等,但在调查特定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没在工作的人员。
② 失业人员
国民生产统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一个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上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否被认定为失业人员,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a.没有工作,即在调查的标准时期内既没有被雇,也没有自雇;b.随时可以工作,即在调查的标准时期内随时都可以从事被雇或自雇的工作;
c.正在寻找工作,即在近段时期内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在寻找被雇或自雇的工作,如到职业介绍所进行了登记,到劳动力市场或企业进行了应聘,或者已在寻找经营场地准备自己办厂或开店等。也就是说,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上而没有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并随时可以工作的人员。失业人口通常可分为四大类:临时工作结束或被原公司辞职目前正在找工作的人;主动辞职目前正在找工作的人;重回劳动力人口的人(如家庭主妇重新找工作);寻找第一份工作的人(如毕业生)。
(3)充分就业人员与未充分就业人员充分就业是指就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的通常工作时间达到了或充分接近了国家劳动制度规定的总工作时间,或其实际工作时间虽未达到或接近国家劳动制度规定的总工作时间,但是却达到了劳动者本人所愿意付出劳动的总时间。
(4)劳动相关分析指标
① 就业率将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相比,即得就业率,用以反映全部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② 失业率将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相比,即得失业率,用以反映劳动总数中失业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③ 未充分就业率该指标是将未充分就业人员数与劳动力总数相比,用以反映未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劳动力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④ 劳动参与率该指标是劳动总数与法定劳动年龄以上人口数之比,用以反映可以参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⑤ 就业与人口比率将就业人数与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人口总数相比,即得就业与人口比率,用以反映法定就业年龄以上人口中实际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5)劳动力统计调查的方法取得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及其就业或失业的数据,通常需要通过对居民家庭的住户调查和对企业单位的机构调查两个途径。
生产率统计
1. 单要素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所谓劳动生产率就是生产活动的总产出与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量或用工量之比,用来测度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该指标可以以各个生产企业为单位计算,称为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可以以一个地区或行业为单位计算,称为某地区或行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以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为单位计算,称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其中,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单位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2)资本生产率类似于劳动生产率,也可以将生产活动的总产出与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使用量相比,计算资本生产率,以测度资本的生产效率。其中,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单位的全社会资本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2. 经济增长核算
为了分析各个不同的因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我们可对生产函数Y AFK,L的等式两边分别对时间求导,得:
国民生产统计
都除以总产出Y,则上述可写出:
此式通常被称为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其中A A表明了国民经济生产中技术水平的提高速率,通常被称为技术进步率,而此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则表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分别由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共同决定。
由经济增长核算方程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各个生产要素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率分别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分别为: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三六常识 鲁ICP备202202155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