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牛这种牲畜是进行农业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耕牛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铁犁牛耕更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耕牛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国家农业的兴衰直接产生影响。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耕牛,从西汉时期就有法律明文规定:除了天子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屠宰耕牛,一旦被发现就要处以极刑。
唐朝也是如此,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对于耕牛都非常重视,因为实行了一系列关于保护耕牛的法律法规,所以推动了民间养牛业的发展,耕牛的大量饲养,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蓬勃发展。
农业生产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耕牛则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唐太宗曾下诏:“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委婉的表达了对于民间私自宰杀耕牛之事的担忧,从中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耕牛,认为牛对于国家生产至关重要,如果私自宰杀,会破坏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
到了唐宣宗李忱时代,宣宗皇帝下诏:“爱念农耕,是资牛力,绝其屠宰,须峻科条。天下诸州屠牛,访闻近日,都不遵守。自今以后切宜禁断,委所在州府长官,并录事参军等,严加捉栩。”把禁止宰杀耕牛写进了法律,用严刑峻法来保证耕牛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封建统治者每逢重大事情或是登基改元都会大赦天下,释放一些罪过比较轻的人,但是对于私自屠杀耕牛的罪犯却是绝不宽恕,在统治者的眼里,私自屠杀耕牛就是在破坏国家的农业生产,破坏国家的根基,这样罪大恶极的人是罪无可恕的,只能永远被囚禁。
在黎民百姓的眼中,耕牛更是他们生产中的好帮手,一头耕牛做起农活总是任劳任怨,帮助农民耕耘出肥沃的土地,即使是死了它的牛皮也可以用来制药,肉可以用来做祭品,它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和农民,所以在农民眼中它是最忠实的伙伴。从天子到百姓,他们对于耕牛的重视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他们联合起来共同保护耕牛,推动了盛唐养牛业的发展。
1、禁止屠杀耕牛
《唐律疏议》明文规定:私自杀牛者要处以流放之刑,如果杀死官府或者其它人家的耕牛还要被处以笞刑,进行全额经济赔偿后进行流放,即使是误杀或是误伤他人耕牛、自家耕牛,也要处以以上刑罚。总之无论什么原因,普通人都不可以私自杀牛,一旦被发现就要处以流放、笞刑、徒刑,可见统治者对于耕牛的保护力度。
除了保护耕牛,唐代法律中还明文规定了耕牛的使用强度,不可以让耕牛做太重的农活或是负担沉重的货物,如果违反了法律过度消耗牛的体力,导致耕牛体力不支受伤或死亡的人,按照其对牛的压迫程度处以笞刑或鞭刑,私自让牛驮放的货物超过十斤而使牛受伤的,就要被处以刑罚,超过十斤依次叠加,甚至有时因为货物过于沉重导致牛死亡的人,也有可能会被打死。通过如此严格的法律手段禁止民间屠杀耕牛、减轻耕牛压力,有效的保护了民间耕牛的合理数量,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鼓励百姓养牛
耕牛既然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扩大耕牛的饲养数量也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因此唐朝统治者通过颁布鼓励养牛的政策,来推动养牛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升。
唐朝初年因为连年的战乱而导致民生凋敝,从前的耕牛都在战争中被掠夺、屠杀,甚至作为粮食被饥饿的士兵们吃掉,就像当年汉高祖刘邦找不到四匹颜色不同的马来驾车一样,唐朝初年的耕牛数量也已经所剩无几,找不到一头健壮的耕牛来进行农业生产,所以唐朝初年的农业发展也陷于停滞。为了保护耕牛、促进农业生产,唐高宗李渊下令民间禁止屠杀耕牛,并且鼓励百姓养牛,推动了唐朝养牛业的初步发展。
因为耕牛在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所以唐代规定减少祭祀用牛的数量,最后规定祭祀时不可以用牛,用猪、羊等牲畜来代替,这样就保证了大量的耕牛被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推动了养牛业的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为了解决百姓缺乏耕牛的问题,多次下令赐予百姓耕牛种子,并且免除三年赋税,鼓励百姓繁殖耕牛并予以奖励,恢复了农业生产,民间养牛业开始蓬勃发展。
1、养牛规模的扩大
到了唐代中期,养牛业已经发展的颇具规模,繁殖出的牦牛、黄牛、水牛都是当时最优良的品种牛,成为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的力量,为唐代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代社会非常重视养牛业,官府也拥有很大一部分的耕牛,唐代养牛的最高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天年间。
根据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开元元年软马二十四万匹,十三年乃四十三万匹。初有牛三万五千头,是年亦五万头。”到了天宝年间数量又有所增加: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九十二匹,内二十万八十匹驹牛七万五千一百一十五头,内一百四十三头托牛驼五百六十三头。”
从开元年间到天宝年间,牛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可见唐朝对于官府耕牛的重视,官府耕牛中的一部分会被国家赐给缺少耕牛的农民,促进了民间养牛业的发展。
唐代民间养牛规模更加庞大,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经济的没落,很多寺院开始发展禅林经济,即自己动手耕种,在今天终南山地区发现的很多唐代寺庙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说明方面寺庙中的和尚是自己进行耕种的,而不是依靠国家的拨款生存。唐代允许买卖耕牛,所以唐代寺院中也养了一部分耕牛,用来发展禅林经济。
民间还有很多养牛大户,史书记载有一个叫卫庆的人在路上捡了一个价值连城的珍珠然后发了大财,于是他就养了一百头牛并且置办了大量田地,牛的繁殖速度很快,于是他就得到了大量的耕牛,用这些牛来耕种土地,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在唐朝政府鼓励养牛的政策扶持下,像卫庆这样的养牛大户比比皆是,民间养牛业呈高度发达的趋势,这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
2、唐代的养牛技术
唐代养牛业发达,官府和民间都非常注重耕牛的繁殖,不断通过引进良种牛、培育良种牛来选育出最为优秀的耕牛。唐朝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在对外战争中掳掠了很多异域的牛,异域的纳贡和边境互市也会带来优质的耕牛种牛,用来和本土的耕牛进行杂交,因为异域的牛体质比其它的牛都要强健,所以培育出来品种会更加优良,为唐朝的耕牛质量注入新鲜血液。
唐代在病牛的医治方面也是颇有建树,因为牛和人一样也会生病,严重时可能办法牛瘟疫等烈性传染病,所以唐朝统治者在官府和民间都设置了专门为牛治病的兽医,他们大多数都是艺术十分高明且经验十足的大夫,所以在为牛治病和减轻牛带来发病害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酉阳杂俎》和《四时纂要》中都有详细的为耕牛治病的药方,这些药方直到今天还是防治耕牛疾病的重要借鉴方法。除了官方派出的兽医,在民间也有很多医术精湛的兽医,他们在平民之中普及耕牛的治病方法,比如用蛇灌进牛口鼻的方法来医治精神不佳的病牛和瘦牛、用妇人的阴毛与草混合治疗耕牛腹胀,听起来虽然有些残忍,但是确实在治疗耕牛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总之,唐代在培育良种牛和治疗耕牛疾病的方面都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唐代养牛业发展的延续,更是农业工具发明和牛耕方式改进的重要推手。
3、唐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1)、犁、耙
犁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耕地的重要农具,根据现有的考古遗迹,犁最早诞生于远古时期的长江流域,人们称之为“石犁”。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犁,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犁铧,西汉时期出现了单辕长辕犁,东汉时期出现了双辕长辕犁,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蔚犁,唐朝发明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犁成熟的标志,从此以后的一千多年中曲辕犁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所以又叫做长江犁,因为南方地区多水田,所以率先发明了曲辕犁并且在长江流域推广,曲辕犁在使用时可以由直变曲,改变形状从而减少使用时的重量,可以同时达到减少人力和畜力的目的,犁身小巧、使用方便,后来在黄河流域也迅速推广,在唐代出土的一些壁画中,就有耕牛拉着曲辕犁进行耕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唐代还发明了耧车,又叫耧犁,这种犁既能耕地也能播种,非常节省人力和畜力,唐代延续了南北朝时期发明的两脚耧车,采用一人一牛的方法犁地播种,在《唐李寿墓壁画褛播图》中,就有一人驾着一头牛,拉着耧车进行播种的情景。
耙也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农具,主要用于碎土、去除杂草、疏松土地,使土地更加平整,便于施肥和播种。耙的种类有很多,有旱地耙和水田耙,后来又出现了方耙。在牛耕产生之后,耙才开始出现,有用二牛抬杠方式耕地的,也有用一人一牛的方式耕种的,在整地方面作用非常明显。
4、唐代的牛耕方式
二牛三夫的耕作方式比较耗费人力和畜力,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具体方法为三个人在前中后控制犁辕和耕牛,从而调节耕地深浅,到唐代时已经不太流行,只在某些偏远地区使用,逐渐被二牛一人和一人一牛的牛耕方式取代。
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适用于单辕犁、直辕犁和曲辕犁,耕种者扶住犁把手,然后用鞭子和牛鼻绳控制耕牛,两头耕牛在前方抬杠,犁辕连接在两头牛肩膀的横木处,然后进行耕种。“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描写的就是唐代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曲辕犁的发明推动了一人一牛的牛耕方式,因为曲辕犁比较节省人力和物力,所以一人一牛的耕种方式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因为曲辕犁刚发明出来没有得到普及,所以当时比较流行的二人一牛的耕种方式仍然占据农耕的主导地位。
唐代的耕作水平在历代农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提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铁质农具的发明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犁、耙的发明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反映了唐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程度,这也与曲辕犁的发明和一人一牛耕作方式的普及有着必然的联系。
因为唐代统治者对耕牛的保护和重视,把保护耕牛写进了法律,所以推动了民间养牛业和养牛技术的进步,使大量耕牛繁殖,进一步推动牛力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进步,让唐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程度更强一层楼,达到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巅峰。
耕牛是推动一个朝代农业发展和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从天子到百姓对耕牛的重视程度,才促进了养牛业、养牛技术、牛力工具、牛耕技术的一系列进步,这些都推动了唐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完善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唐代的土地开发和粮食产量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唐代的农业发展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三六常识 鲁ICP备2022021552号-7